這是我的第一篇文章,聽朋友的介紹「Medium」是個蠻適合用來分享 3C 評測文/開箱文不錯的平台,本著分享的精神,希望能幫到同樣對 SIGMA fp 這台冷門相機有興趣的玩家,廢話不多說⋯⋯如果你是打算買 SIGMA fp 但還拿不定主意、或是從 Google 搜尋開箱關鍵字的人,我先寫結論▼
【優點】
- 地表最小全幅機,外型古錐且輕巧好攜帶!
- Kit 鏡性能強大,雖然沒有防手震,但 F/2.8 光圈虛化效果很棒!
- 內建色彩模式超強(特別是 Teal & Orange 模式),免修直出就超美!
- 完全對得起價格的優秀畫質。
- 電子快門不需擔心物理損耗問題,拍攝時也可設定完全靜音。
- 韌體更新後可啟用原生雙 ISO/可用 ISO 廣,夜間手持拍攝成功率高!
- 照片 RAW 檔格式為 Adobe DNG,最高可拍攝 14bit 色彩深度的照片。
- 影片錄影格式最高支援 4K DNG 12bit,不過如果不用外接 SSD 的話,記憶卡最高僅支援 10bit 色彩深度。
- 機身防滴濺防沙塵,在雨天可直接掏出來淋雨拍攝(內文有實測)。
- 支援 USB-C 接口充電/檔案傳輸。
- 機身左/右/底三側共有三個 1/4 吋螺絲孔,可擴充性強。
【缺點】
- 沒有觀景窗。
- 自動功能稍嫌不足,玩家必須掌握攝影基本的光圈、快門、ISO 鐵三角觀念。
- 系統介面不人性化、初期的適應時間成本較高,也比較不適合初接觸攝影的新手玩家。
- 若不安裝握把,原始設計的單機身並不好握。
- 機身僅有兩個轉盤(Ring Dial),且使用者自定義範圍極為有限,模式切換的步驟也繁瑣。所幸 2021 年 6 月推出的 V.3.0 韌體更新已經大為活化轉盤自定義範圍。
- 背面轉盤相當鬆,被設計得非常容易誤觸或是輕輕轉一格就多跑好幾格。不過可透過付費服務,將相機寄回代理商,改成次代機 fp L 較緊實的轉盤。
- 拍靜物還算堪用,但比起它牌,自動對焦、對臉的功能較為貧弱。(拍狗狗、活跳跳的小孩應該會崩潰)
- 沒有光學防手震/僅有電子防手震,但電子防手震使用時的格式限制多。
- 相當不建議用於 Vlog 錄影或是活動記錄,它牌有性能更穩、更便宜的選擇。(主要問題還是在於錄影時的自動對焦)
- 電子快門的硬傷:在日光燈或特定頻率光源下會有斑馬紋。(但經過本人實測,台灣絕大多數的室內外日光燈,快門設定在 1/125 時可以完全消除斑馬紋現象)
- 螢幕無法翻轉,因此在低角度或是豔陽直射下較難看清觀景窗。
- 機身沒有冷熱靴。(原裝有附送外接熱靴組零套件)
- 錄影時只有 Audio in,沒有 Audio out 監聽孔。
- 只能在關機狀態下用 USB-C 充電/開機或檔案傳輸期間並無法同步供電。
- 不支援任何無線傳輸技術、亦無 GPS 地理位置記錄功能。(建議另外使用 LR Classic+Geoencoding 外掛,見內文)
- 電池續航稍嫌不足。
「地表最小全幅相機」
關於這台相機的特色我就不贅述了,相信很多人已經在其他開箱或是介紹中看過這台主打「地表最小全幅機」的相機;然而大家對 SIGMA 這家公司的了解大多是它的副廠鏡頭,至於相機本體的表現如何呢?以下是我連續使用五週的心得。
寫在前面①:本篇僅為業餘玩家非專業心得,本人只有工作上稍微接觸 Canon 5D4,並僅有使用 Canon M50 一年經驗,因此主觀使用體驗上大多都是以 M50 作為比較對象。
寫在前面②:本文評論重點大多放在拍照使用經驗。錄影較少使用(且格式不太懂),因此本文不會提到。
「為什麼選擇 fp?」
去年因工作關係,我陸續接觸了 Canon 5D4 相機和 Sony Z90 錄影機,但畢竟只是業務上的支援,自己的業務並非以拍攝為主,因此對攝影器材的理解也僅止於按表操課、照著指示操作;直到去年(2019)年底我首度購入了人生第一台微單眼相機 Canon M50,並選配了中國廠商 Viltrox 生產的減焦增光環和 Canon 50mm F1.8 STM 這顆定焦鏡,近一年後又購入了 Sigma 17–70mm 旅遊鏡,相機的體積和重量都越來越大,逐漸影響我每天帶出門的意願。
俗話說「玩車、玩相機、玩音響都是條不歸路」,此時 Canon M50 的畫質也逐漸無法滿足我了,因而將目光轉向新推出的 Canon RP 和 Canon R 系列,但在跑了直營店好幾次實際把玩後,發現畫質、功能似乎沒有升級得很全面,再加上最重要的體積和重量考量,因此想朝其他家的全幅相機物色看看。期間我也試著比較過 Sony A7iii 系列相機,但跟朋友借一台來試玩後也沒有很滿意。直到我看到這台奇耙又迷你的全幅相機:SIGMA fp。
雖說最初對畫質的追求與渴望是我想換機的一大考量,但最主要考量點還是相機的體積。我原本就很喜歡用手機拍照,除了餐餐拍照、就算只是吃便當非美食也會隨手拍照紀錄,就連上下班走在路上都會隨手街拍,買了 M50 就是為了提升原有手機拍照的畫質;然而當鏡頭越換越大、相機體積越大越重的狀況下,很直接的就影響我每天帶著出門的意願,畢竟相機若不帶出門就沒有意義了,因此在我上網做了不少功課,在大致知道 SIGMA fp 的缺點有哪些後,最後還是在體積和重量考量下決定購買這台相機。
「相機介面」
SIGMA fp 體積小、極度輕量化,但相對來說也是犧牲了不少機能換來的。首先 SIGMA fp 並沒有模式切換轉盤,要切換 M/A/S/P 和三個自訂模式,只能從最右下角的「Mode」實體按鈕呼叫出介面,接著再用轉盤切換模式,最後再按確定鈕,流程相當繁瑣不直覺。其次是兩個轉盤的功能自定義限制很大,與其說是「自定義」,不如說是只能在預設值下互換兩個轉盤的現有功能,不能自行指定該轉盤的功能;例如我會希望在 M 模式下鎖定快門 1/125、光圈用鏡頭上的實體光圈環,轉盤1 設定為 ISO 值、轉盤2 設定為 EV 補償值,但實際上 M 模式的兩個轉盤已經被鎖定為光圈和快門調整功能,ISO 值和 EV 補償只能開啟 QS 選單後再進到細項去調整。
這點對從它牌跳槽過來的玩家來說相當不親民,需要一段適應陣痛期;至少以我一位用慣了 Canon 機身介面的玩家來說,一開始兩週真的不太適應。另外我也隔空呼籲一下,希望 SIGMA 能將操作介面的改善和真正的轉盤功能自定義列為下一次韌體更新的重點。
編按:2021 年 6 月釋出的 V.3.00 大型更新已經改善此一缺點,兩個轉盤都可以自由設定使用者所指定的功能。
「調性與色調」
從機身下方配置的兩個實體按鍵「Tone」和「Color」就可看出 SIGMA 對這兩個功能的重視,實際用起來也相當棒!「Tone」功能讓玩家能在拍攝前就先針對場景明暗對比曲線做調整,明暗分別能調整上下各五階,在低對比光源或陰天下非常好用;而「Color 」則提供了一些內建的濾鏡,其中又以好萊塢電影常用的熱門藍橘色調「Teal & Orange」的效果最令人驚艷!
「夜拍能力」
先不提限制很多的機身電子防震功能,基本上 SIGMA fp 本體和最初同捆的 45mm F/2.8 DG DN Contemporary 這顆 Kit 鏡都沒有光學防手震功能,顯然是在體積極限輕量化下做的妥協,不過日常拍照的成功率並不比我先前使用的 Canon 機身+Sigma 防手震旅遊鏡低很多。再加上 fp 在今年七月份韌體更新 2.0 後解鎖的原生雙 ISO 機能,SIGMA fp 分別能以 ISO 100 和 ISO 3200 為標準延伸,最高可延伸至 ISO 25600(若啟用拓展功能可上探至 ISO 102400),因此在夜間使用 A/S/P 等模式時,自動快門都還能維持在相對安全的 1/30 至 1/40 左右(此時我還不會設定最低快門),對夜間拍照的穩定度有很大的提升。
推薦在夜間、特別是下雨的夜間用前一段提到的「T&O」模式拍照,拍攝商家招牌、車流或地面潮濕反光等地方,能拍出非常漂亮的夜景照唷!當然啦,如果能善用腳架的話,肯定能提高拍照成功率、獲得更好的畫質!
「防滴防塵設計」
SIGMA 官方在宣傳中有提到防滴防沙塵設計,我在 YouTube 上找了好一陣子都沒看到相關的毀滅性測試,網路上原本就不多的 fp 中文開箱文也都大多只有「防滴防沙」四字帶過,因此我一開始並沒有把這個功能太放在心上。
不過在英文版官網上則有這段圖文說明:
Dust- & splash-proof structure
The SIGMA fp is protected with the dust- and splash-proof sealing on a total of 42 points over the camera body. When combined with a dust- and splash-proof lens, the SIGMA fp is capable of shooting in rain, sandstorms, and other challenging conditions.
大意是說:機身結構總共有 42 個防潑濺、防沙塵的封口,與同樣有防滴防沙的鏡頭組合使用時(編按:例如 kit 鏡),SIGMA fp 就擁有在雨中、沙塵暴以及其他狀況下拍攝運作的保護力。
看到官網這段介紹,我整個信心爆棚XD 因此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我在 11 月期間多次在雨中拍攝,每次都有至少十分鐘時間,但大多都是在介於「還是撐傘好了」和「好麻煩不然稍微淋一下算了」之間的小雨勢;只有其中兩次是在大型活動中,雨勢不算小的狀況下直接淋雨拍照了將近一個小時。而其中又只有第一次較大雨勢拍攝中,一開始淋濕時後轉盤短暫的秀抖了一下,之後就恢復正常運作了。直到第二次大雨拍攝和後來多次小雨拍攝中都沒有碰到類似的問題。
此外,我的相機除了充電外也大多收在我的隨身包包裡,並沒有特別收納在防潮箱、甚至雨中拍攝完後也沒有特別清潔(因為我超懶),只有簡單用衛生紙將表面明顯水滴擦拭掉而已。前段夜拍中提到的兩張夜拍照片也都是在雨中拍攝,直到目前為止,機身並沒有什麼受潮的現象,但我購入至今也僅一個多月而已,我會在這篇持續更新在雨中的使用以及後續是否受潮受損的狀況。
「缺乏無線傳輸/地理定位機能」
我是個很常使用 iOS 相簿、地圖分類功能的人,最初我只有用唉鳳拍照,所有照片就已經會自動記錄地理資訊,同一地點拍攝的相片會依時序自動整理,查找同一地點的事件或是幫助回憶真的非常方便;不過當我開始用單眼時,Canon 的相機僅有藍牙連線功能,必須在相機開機後記得將手機上的 App 啟動或是常駐在背景執行,當有連線時,手機就會自動傳輸該地的地理資訊,並在相機拍照時一併將地理定位資訊記錄到相片 exif 中。
但 SIGMA fp 完全沒有無線機能,更遑論從手機 App 協助獲取地理資訊,因此就只能藉助外部裝置記錄當天的移動軌跡,並事後比對時間軸、利用第三方程式將地理坐標加回每張相片裡。為了解決上述的需求,在官方沒有還不打算推出新硬體外掛來補足的前提下,要做到相片中加入地理定位資訊的辦法只能是:
1. 利用外部裝置記錄移動軌跡 > 2. 取出移動軌跡 .gpx 檔 > 3. 利用第三方程式和外掛將地理定位資訊加進相片的 exif 資訊中
網路上有網友分享了不少方式,例如將手機的 Google Map 開啟位置記錄功能,並將照片匯入 Google 相簿,相簿便會自動比對每張照片的拍攝時間,產生地圖整理功能,與前段提到的 iOS 地理相簿功能一樣;然而這個辦法並非真的將地理定位資訊寫進照片的 exif 中,照片離開 Google 相簿後依舊沒有地理定位資訊。若使用者沒有使用 Google 雲端服務整理照片的話,就不是那麼方便。
比較搞剛但相對穩定的方法,就是去購買專用的「GPS 記錄器」,例如市面上還有十餘年前的機型 igotU GT-120 或 GT600 的存貨還在販售中,價格大概在台幣一兩千左右,只要充飽電就能撐好幾天,並以數秒至數分為單位,連續紀錄數十萬筆的 GPS 位置檔,並可以輸出成公用的 .gpx 格式供合成使用。這種方式適合長途、規劃式行程時記錄用。
如果你有一台備用手機的話,市面上也有不少將手機化為 GPS 記錄器的 App,不過我測試過不少山友建議的 App,大多都是以單次行程為目的設計,與前段提到的 GPS 記錄器使用邏輯相似,也就是每次出發和歸途都要分別按下「開始」和「結束」,有點類似碼表計時器的概念。然而我的使用需求是涵蓋記錄日常生活軌跡,因此我找到一款「足跡」App,能無時不刻自動記錄移動軌跡,將指定時間範圍的軌跡檔 .gpx 利用 AirDrop 無線傳輸匯出到 Mac 上相當方便。
不過這個方法相對於購買專用的 GPS 記錄器,精確度會稍微低一點,由於手機大多是以 A-GPS 輔助定位來推定相對位置,因此在捷運、地下道、隧道、偏遠山區的精準度會大幅下降,但對於地理相簿來說應該已經堪用了;另外一個缺點則是手機的耗電量非常大,這也是我一開始只建議「有備用手機的話」才這麼做,因為如果你是裝在日常用的那隻手機上的話,加上日常使用的運算,電力很快就會耗盡了。
最後則是將上述任何一種方法中所導出的 .gpx 檔,利用 LightRoom Classic 的外掛「Geoencoding Support」自動比對時間軸,並批量將照片加上地理定位資訊。這段的步驟特別麻煩,LightRoom CC 版本還不吃這套外掛,只能用 Classic 版本,我也是摸索了幾天才知道怎麼使用。這款外掛是一位住在日本的老外所寫的,採限時完全版的方式公開,使用 40 天後就會縮減成每次只能編輯十張照片的限制,只要透過 PayPal 捐獻任意金額給他,就能獲得金鑰解鎖變回無限制版本,不過這個外掛的確蠻好用的,他也沒強硬要求捐多少,我覺得大家還是量力而為多少捐一些,鼓勵鼓勵他吧。
「整體使用感受」
SIGMA fp 是台定位相當特殊的相機,根據一些 YouTube 上老外的評測,這台相機的操作邏輯似乎是向專業的電影攝影機看齊,因此當玩家只用在拍照時,操作就不比它牌以拍照為功能導向的相機,這點是需要玩家花一點時間去適應的。
其次,體積也是 SIGMA fp 的一大優勢,我每天都會帶著相機出門工作或旅遊,先前扛了 M50 一年、最後三個月還加裝 BIGMA 擋摳摳的旅遊鏡;如今換了 fp 後,負擔明顯變小,隨身包包也騰出了不少空間,從相機專用包變成還能放個行動電源、放台 3DS 或 PSV 掌機。相機本體在加裝木製握把後,重心變得單手就能掌握,幾乎是隨時就能掏出來拍照,包括先前相當忌諱在室外拿出相機的雨季,能拍攝的時機和主題也就更多了!
不過就如同我在最前面所列出的一些缺點,這台機器的自動對焦比較不靈光,螢幕觸控對焦還只有 7x7 共 49 個對焦點,雖說韌體更新後有稍微強化對焦速度,但若是要自拍 Vlog、抓拍活動、記錄育兒或毛小孩成長歷程,SIGMA fp 可能只會給你滿滿的挫折感,買更輕薄短小的非全幅相機(例如 Sony A6XXX 系列)或許更符合這類玩家的需求。
在解決了地理定位資訊的問題後,我對 SIGMA fp 整體的表現非常滿意!與其說它是奇耙、離經叛道或是短小精幹,還不如說這是一台需要和它培養感情的機器:你要知道它的極限與劣勢在哪裡、要知道如何去降低某些場合下的拍照失敗率、要知道如何避免斑馬紋與其他問題發生,因此,玩家對於攝影的基本觀念如光圈、快門、ISO 值、色溫與曝光補償等都必須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如此一來,你就能非常享受 SIGMA fp 帶來的攝影樂趣!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到你!
雜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