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繼上一篇 SIGMA fp 開箱/入手五週不專業評測 、經過百日的磨合後,再進一步的使用心得,供同樣對 SIGMA fp 有興趣,但遲遲無法決定是否該入手的玩家們參考。
我在 2020 年 11 月初時購入這台全幅單眼相機 SIGAM fp,不過當時仍被前一台相機 Canon M50 的操作邏輯所影響、再加上對相機原理的不熟悉,因此在使用上未能得心應手;同時我在十二月至一月期間參加了連續九堂的初階數位攝影課,並有老師帶出門外拍實踐,因此對這台相機也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
在此先分享一個趣聞 ——
我在攝影課期間,班上同學八九成都是持 Canon 相機,從入門款 M100 到頂規 R5/R6 系列都有,其次是小貓兩三隻的 Sony A7 系列,最後是僅有一台我的 SIGMA 相機;從試聽到正式上課,老師都一直對我這台相機感到很驚訝、同時又感到非常困擾,原因是這台相機的外觀非常簡潔方正,且體積小卻又容納了全幅感光元件,即便老師是行走江湖三十年資深攝影人也從未見過類似的設計,同時 SIGMA fp 的操作介面也非常的不人性化,不少他牌常見的功能也都藏在子目錄底下,每次老師看到我拿著相機去找他問問題的時候都會露出一臉苦笑XD 姑且不提這樣的設計是好是壞,對於課程中需大量練習轉盤操作的單眼相機來說並不怎麼好用。
言歸正傳,雖然這篇是更進一步的使用心得,但我在上一篇提到的 SIGMA fp 優點/缺點條目,還是可以作為讀者們購買前的參考,今天這篇主要提及的是操作介面、拍攝時的設定等心得。
攝影主要分「手持攝影」和「腳架輔助攝影」兩種情境。
手持攝影:「快門 1/125 秒」
在攝影時,無論是何款品牌的數位相機,在「手持」的情況下,通常只要採用「1/125s 快門」就能應對絕大多數的拍攝情境,這是個各廠牌通用且適用大多數人的安全快門(當然你天生神力手超穩那慢一點也無妨),這個速度容許絕大部分的拍攝情況,也正巧也抵銷了 SIGMA fp 電子快門對日光燈頻率所產生的條紋效應(詳見前篇)。若非要拍出一些特別的效果,否則以拍出清晰無殘影成像為目的的攝影來說,手持快門 1/125s 是最萬用、也是最平衡的設定,這是我去上課時最大的收穫。
在夜間手持拍攝時,其實可以不必過度在意雜訊,雖然夜間維持 1/125s 快門會導致 ISO 值飆高,但以 SIGMA fp 的原生雙 ISO 設計能從 3200 起算這點,即便拉高至 ISO 12800 還是有相當不錯的清晰度;畢竟手持夜間手持攝影的情境大多是輕裝旅遊,能拍出穩定的畫面應該比些許雜訊更重要。若真的無法妥協的話,不如試著降低快門速度至 1/100s、甚至是 1/60s,但這就相當考驗拍攝者雙手的穩定度了,畢竟 SIGMA fp 機身並沒有防震設計。
另一個類似夜間拍攝的場合是室內拍攝,或是類似夜市攤販有用發電機照明、室內日光燈的場合,我會更強烈建議維持 1/125s 快門,因為若不是在這個快門下,照片會有很大機率產生波紋效果。
不過受限於 SIGMA fp 的操作介面設計,兩個實體轉盤只能在不同模式中分別設定兩項參數,而且其中一項還被系統鎖定必須是曝光補償。例如「S」快門先決模式,兩個轉盤分別是「快門速度」和「曝光補償」;「A」光圈先決模式則是「光圈等級」和「曝光補償」。在這兩個模式中,ISO 值都必須進到 QS 鍵快捷選單中設定。即便是最自訂最靈活的 M 模式,也只能以轉盤自訂「光圈」和「快門速度」兩項參數,ISO 值還是得進入 QS 鍵子選單設定,使用者無法自訂兩個實體轉盤分別要控制哪個參數。
編按:2021 年 6 月釋出的大型更新 V3.00 已經將此功能加入,兩個實體轉盤都可以完全自定義功能。
在手持攝影下有個比較推薦的設定:以我手持最常使用的「A」光圈先決模式中,實體轉盤分別為「光圈」和「曝光補償」,此時進入 QS 鍵快捷選單中,將游標停在 ISO 設定,並按下實體按鍵「AEL」進入「更多選項」,接著在 ISO 感光度設定中,進入「ISO 自動設定(STILL)」,並在「快門速度下限」中,將快門最低設定為不低於「1/125 秒」,接著退出。只要一次設定,將來只要在手持攝影時都能以不低於 1/125 秒的安全快門下拍攝,使用者只要從兩個轉盤分別調整光圈和曝光補償這兩個參數即可。若碰到其他需要低速快門的使用情境時,只要將拍攝模式調整至「S 快門先決」或「M」模式即可。
腳架輔助攝影:「ISO 100」
在腳架輔助攝影的時候,一律將 ISO 值設為「100」,以便取得最佳的成像畫質,建議都使用「M」模式拍攝。在此之前,請先在 QS 鍵快捷選單中將 ISO 設定為 100 後再拍攝,此時兩個實體轉盤分別是調整光圈或快門。我個人的習慣是後側轉盤「調整快門」、上側的轉盤「不使用」,直接手動調整鏡頭的光圈環,比較不容易把兩者的功能混淆。即便是在手持的情況下,由於握持重心的因素,我通常不會使用食指撥動轉盤,反而比較喜歡用另一隻手轉動鏡頭上的光圈環。
另外在日間可以啟用 SIGMA fp 的「複合低 ISO 拓展」功能,最低可模擬下探至「ISO 8」,約略等於 ND 16 級別的減光鏡,在拍慢速快門時,在陰天搭配黑卡還勉強堪用,但若是在日照的情況下,建議還是直接買級別高一點的減光鏡來用吧。
不過在複合低 ISO 拓展的情況下拍攝「光軌」主題,照片成像中的光軌會呈現斷斷續續的線條,推斷這是用多張照片疊出來的模擬效果。但其實就算在標準 ISO 100 的前提下,拍攝光軌主題也還是有可能會出現斷斷續續的線條,特別是公車車身的目的地 LED 燈,原因和前段提到的電子快門天生缺陷一樣,應該是這類 LED 燈的閃爍頻率和電子快門速度相衝突,閃頻規律地碰上感光元件未感光瞬間所致(類似果凍效應的原理)。
對焦問題
有不少同是 SIGMA fp 玩家提到的「夜間對焦」問題,我必須說這個問題的確存在,在光線不足的地方會對比較久,而且還不一定有對到(對焦框顯示綠框但其實沒有對到),因此我會建議用手動對焦,並開啟峰值對焦輔助提示會比較保險。
要啟用峰值對焦輔助提示,請在 STILL 拍照模式下:
MENU 按鍵 → SHOOT 第四個子標籤 → 對焦(STILL)→ 子標籤3「峰值對焦」→ 選擇「紅色」
簡單總結一下,因為我使用手持拍攝的機會比較多,大致上也能掌握不同場合下該怎麼拍才有比較高的成功率,足以做為記錄日常生活、街拍使用;SIGMA fp 內建的色彩模式非常亮眼,特別是晴朗的日子或是夜晚的街景、雨景, Teal & Orange 色彩都會呈現出一種日系風,即便是原色拍回來的照片,我也都會在機上再轉成 T&O 色彩試試效果,這應該是 SIGMA fp 對我而言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至於拍腳架攝影,因為拍的次數不多,能給的意見也比較片面。在之前上攝影課時有學到曝光數值換算的一點皮毛,因此一直想找機會實踐,想找個好所在拍拍看星空!若有機會的話再和各位分享心得吧!
雜圖分享 ——
註:內文照片除特別標注外,皆以 SIGMA fp 搭配 kit 鏡 45mm F2.8 DG DN Contemporary 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