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MA fp 使用心得最終篇/結論(付費更換按鈕方案)

Mosi
17 min readMar 21, 2022

--

距離上一篇 SIGMA fp 使用百日心得,正好又過了一年,是時候來為這台相機做個結論了。讓還沒決定是否入手 SIGMA fp 或是進階機種「fp L」的讀者們,都可以參考筆者先後撰寫的這三篇介紹文,分別是初入手時的不專業開箱評論入手百日磨合心得、以及最終結論的本文,希望對有興趣的讀者們在購買前有所幫助。

經過按鈕更換、韌體 V.3.00 版更新後,SIGMA fp 使用體驗已比初購入時好上許多!(筆者攝)

近來不斷推出輕量化全幅鏡頭的 SIGMA,新相機機型的腳步卻停在去年初,僅推出了一台更新版的「SIGMA fp “L”」,其外觀與 2019 年推出的「fp」如出一轍,但畫質從原先的 2400 萬畫素提升到了 6000 萬畫素,並且可以透過裁切方式來達成定焦鏡頭模擬 Zoom in/out 效果。

不過由於關鍵的快門結構仍是採用電子快門,因此在 fp 上會碰到的日光燈橫紋問題、果凍效應等,在新規的 fp L 上依舊無解;也就是說,起初若是被 fp 系列輕巧機身與直方外觀設計所吸引的讀者們,還是得對這台相機的先天硬體限制做點心理準備。

筆者的舊手機退役前,替它拍下最後的紀念照。(F5.6、1/1,000s、ISO 100)

實體按鈕付費更新

首先,我在上篇提到過的「轉盤不靈」的問題,在隔代新機種 fp L 上已經獲得了改善,那麼原先 fp 機型呢?筆者在幾個月前發現海外的 SIGMA 官方網站有提供 fp 「更換轉盤」的付費服務,不過台灣代理商恆伸的官網並沒有提及,筆者於是就寫信去詢問,隔日收到的回應是「可以」!

台灣的恆伸公司貨同樣享有海外原廠提供的更換按鈕付費服務。

不過代理商恆伸在信中是以「背蓋」來稱呼後轉盤,讓我一時之間以為對方寫錯或是我理解錯了,後來又寫了一封信詢問才確認:官方稱呼這個轉盤構造為「背蓋」。接著便詢問了機器寄送及付款方式,最後確認匯款台幣 4,500 元,並將機身寄到公司的維修部門,他們會將背蓋(後轉盤)、Mic 防水橡膠蓋、MODE 按鈕這三處換成 SIGMA fp L 的規格。和國外的服務費用 $150 美金相比,屏除現在台幣匯率強勢的因素,其實費用與海外幾無差異。

除了換按鈕外,我也想順便讓原廠清一下我的鏡頭,便小心翼翼地將相機和另外一顆 28–70mm F2.8 的鏡頭包在一起寄過去,隔沒幾天,恆伸的工程師就分別打來兩通電話確認細節:例如我的螢幕有貼保護貼,他們在更換零件的過程必須將它撕掉,因為保護膜並不在服務範圍之內,因此要我收到機身後再自己去買保護貼。但當我隔週收到相機時,螢幕上已經貼了一層薄薄的透明貼,雖然不是什麼防碰撞的高檔材質,但起碼這貼心舉動省去我再去找保護貼的功夫!

在廚房窗邊拍攝的廚房用具和調味食材,筆者攝。(F8、1/200s、ISO 100)

按鈕更新前後差異

我們可以從下面三張照片來比較一下 SIGMA fp 三組件更換前和更換後的外觀差異:

左:MODE 鍵更換前/右:MODE 鍵更換後
左:MIC 防水蓋更換前/右:MIC 防水蓋更換後
左:後轉盤(後蓋)更換前/右:後轉盤(後蓋)更換後

對我來說,MIC 橡膠蓋內側的塞子更新是比較無感的,畢竟我只是用來拍照、鮮少用於錄影收音,然而後轉盤(後蓋)和 MODE 鍵的手感卻是天差地別!MODE 鍵變低後,右手在操作轉盤時,指腹再也不會誤觸 MODE 鍵;而後轉盤(後蓋)本身的外觀幾乎沒有變化,但手感變得較為緊實,無論如何轉快或轉慢,再也沒有不聽話或跑過頭的情況發生,這更新的費用真的非常值得!

與友人出遊的活動照。使用的是 SIGMA 45mm 的定焦 kit 鏡。(F4、1/125s、ISO 320)

【2023.04.26.更新】
在付費更換後轉盤使用不到一年後,再次出現了反應不靈的問題,這表示 SIGMA fp L 機型也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再上一次送修後約莫半年,後轉盤逐漸開始出現反應不靈的問題,後來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只推一小格就會跳好幾下、逆時針轉沒有反應、無論怎麼轉都只會往順時針亂跳而已。一直拖到今年三月份,因轉盤問題太嚴重已經無法自由操作,只能再次送原廠,原廠回信表示是磨損所導致,可選擇送回原廠清潔軌道($1,000)或是再次更換轉盤($2,500)。

我當時選擇付費送回原廠清潔軌道,沒想到剛回來時還正常,使用僅不到三週時間再次發作,原廠解釋這是因為轉盤內側的金屬處(紅框標示處)已經磨損得相當嚴重,清潔只能治標不治本,建議整個轉盤結構都換掉,此次送修價格亦會扣掉上次 $1,000 清潔的費用。

左:轉盤內側磨損的地方/右:「整個更換」是指連同轉盤內側的電路板通通換掉(恆伸客服信附件)

四月底,此次送修回來後,相機轉盤又回到全新狀態,機身亦有做清潔。在此做個插敘紀錄,希望這次轉盤不要這麼快又壞了。

系統更新 V.3.00

在筆者初入手 SIGMA fp 時,系統版本為 V.2.01,此時期的韌體大多仍在處理對鏡頭的支援度及修正,使用者體驗實在談不上好用。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轉盤的問題,姑且不談轉盤不靈敏/或過度靈敏的硬體設計瑕疵,上轉盤和後轉盤還被指定了功能無法改變,這讓實體按鈕偏少的劣勢更加明顯。不過好在官方宣佈大規模更新的 V.3.00 韌體後,操作體驗就有顯著的提升。

韌體 V.3.00 更新後,前後轉盤和後轉盤十字鍵都可以自定義功能。

最明顯的改進莫過於轉盤自定義:在 M/S/A/P 四個主要模式中,轉盤功能都能自己指定,能指定的項目共有十個常用的設定(包含不設定/無作用),例如光圈、快門、ISO、色溫等,都可以透過轉盤直接指定。

另外有 C1~C6 共六個追加的自訂模式,不過由於是以四個主要模式為基礎修改自訂而成的,並非完全自定義的模式,因此轉盤的功能就會與這四個模式其一相同,無法再進一步自定義功能,但已經算是相當符合筆者的需求。

事實上是隸屬於 M/S/A/P 之一的 C1~C6「自定模式」,也可為這六組模式指定名稱縮寫。

其次,後轉盤(後蓋)除了可以旋轉外,同時也有四方向鍵功能,原先在拍攝中只有上下鍵有功能,在韌體更新後追加為四方向鍵都能自定義功能。我自己就將高光輔助線設為左鍵、景深預覽設為右鍵;如此一來,原先為人詬病的實體功能按鍵不足問題,就透過這次更新舒緩了一些。

長曝的極限

去年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因不能出門玩,閒著無聊就搬了腳架和相機試著在頂摟拍攝星空。雖然都市光害嚴重,但只要延長曝光時間至十餘秒、拉高 ISO 值,一些亮度較高的星體還是可以拍得到。但若是想要拍攝星軌的話,SIGMA fp 恐怕力有未逮。

在拍攝星空主題之前,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買了快門線,並試著在路邊拍攝車輛光軌,結果令人意外,輕鬆就能拍到令人驚艷的成像。

筆者疫情前夕在信義區拍攝到的車軌,使用內建 Orange & Teal 風格。(F20、30s、ISO 100)

然而在外接快門線拍攝星軌時,這才發現這台相機的極限:SIGMA fp 的長曝光最長僅有 300 秒(5 分鐘),時間一到便會自動結束曝光並隨即開始運算成像。後來我去查了一下官網的詳細規格,的確有提到 fp 的最長曝光僅有五分鐘,無論是舊規 fp 或是新規 fp L 都是如此。

對於動輒以小時為時間單位計數的星軌主題拍攝,SIGAM fp 可說是完全不堪使用,最多就只能透過連續、多張接合的方式,最後再透過後製將光軌接起來的手法。

在新北都會區的頂樓,雖然光害嚴重,但還是能捕捉到一些亮度較高的星體。

不過由於每張拍完後都還有一段十餘秒的運算處理時間,因此會導致成像的光軌有斷點、不連續;若天氣好的話或許還能無視背景瑕疵銜接上,但若有含建築或山巒等構圖的話,只會增加後製難度,拍再久也是徒然。

以下這張就是實測 SIGMA fp 以接近水平角度,在大樓樓頂朝著地平線上空拍攝的星軌照,連續拍攝六段 5 分鐘、共計 30 分鐘的星軌銜接而成。然而因為上文提到過:「結束一段長曝,主機需要運算處理十餘秒」成像會因這段空檔產生斷點,因此這張圖其實是透過後製軟體銜接而成。

圖為新北都會區頂樓捕捉到的 30 分鐘星軌照,此為六張合一、調整過對比的後製合成照。

室外與室內的曝光補償

當你拿著相機、快快樂樂和親友出門踏青,邊拍照留下彼此的倩影、或是隨手一張如詩如畫的山水照、鉅細彌遺的花朵特寫,快樂回到家後,才發現照片都「爆掉了」(過曝),那豈不遺憾?

拿著 SIGMA fp 在白天室外拍攝,最起碼建議都要下調亮度補償至少 -1/3,晴天大太陽的狀況下,則至少需要下調至 -1,否則以筆者的經驗來說,由於 SIGMA fp 的螢幕亮度在光害較強的戶外不容易檢視細節,若是沒有開直方圖習慣的話,在戶外有高機率會拍出過曝的照片。

筆者偷偷躲在婚攝攝影師背後跟拍胞弟的婚禮。(F4、1/800s、ISO 100、-0/7 ev)

在室內則正好相反,如果是在白天無自然光直射的室內,建議可以將亮度補償調整至 +1/3 至 +1;夜間的室內攝影也是同樣道理,不過夜間室內攝影又牽扯到日光燈頻率影響電子快門、可能有斑馬紋的問題,因此還是以快門 1/125 抵銷斑馬紋優先,亮度不足的問題再靠後製調整來解決。

筆者在疫情 WFH 期間、廚房窗邊自然光拍攝的烹飪照。(F4、1/125s、ISO 1600)

C1、C2⋯⋯至 C6 自訂模式的預設情境

SIGMA fp 預設的 M/A/S/P 四個主要模式中,系統會隨時紀錄使用者更改過的畫質設定、快捷鍵設定等,除了曝光參數(快門、光圈、ISO)外,這些設定都是四個模式通用。待逐漸熟悉這台相機的操作後,我建議各位針對自己的使用情境,在多個 C 自訂模式中,分別針對轉盤和轉盤的四方向鍵設定快捷功能

在使用者自定義的 C1~C6 自訂模式時,系統並不會記下你在拍攝途中更改的任何設定,只要一切換模式、或是重新開機,所有的設定都會回到 C 模式的預設狀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更改設定後將這個「預設狀態」覆蓋儲存,讓你的設定成為預設值。

筆者在疫情前,跟拍大甲媽祖遶境群眾。(F5.6、1/500s、ISO 100)

要這麼做,首先在 C 的其中一個模式中先將參數、快捷鍵等先設定好,此時切勿切換模式或是關機,按下 Menu 鍵,到 System > 自訂模式設定,接著在 C1 到 C6 之間選一個,按下後轉盤中間的按鈕「確定」,便可以將剛才的設定覆蓋掉這個模式的預設設定。

要注意:能儲存的更變項目僅限於按下 Menu 鈕後,選單左列藍色標籤「SHOOT」曝光參數、畫質、快捷鍵等項目,其餘兩個紅(Play)、黃(System)標籤的設定更變則是會跨模式共通,不受 C 模式設定回歸的影響。

也就是說,在 C1 到 C6 的模式中所儲存的任何設定、快捷鍵和拍攝參數,都是自己獨立一套的設定,不與 M/A/S/P 模式混用,就連 C1 到 C6 模式彼此之間都能設定完全獨立的設定,如此一來,使用者可以針對不同情境或使用習慣,設定六組完全不同的設定。

不過,如果要設定多組不同情境所使用的 C 模式時,要小心別覆蓋到自己設定過的 C 模式,免得又要重來一次。

筆者幫朋友的手工餅乾拍攝 IG 照。(F5.6、1/125s、ISO 1250)

不同使用情境的模式

比起他牌的全幅相機,由於 SIGMA fp 的實體按鍵偏少,因此在調整兩個以上的曝光參數時,通常需要進到子層選單才能設定,繁複的操作流程恐怕會導致錯失拍攝時機,因此要事先依據不同的場合,分別建立多組自定義模式,以便符合不同情境下的拍攝需求。

筆者初入手這台相機的時候,因為非常倚賴內建的 A 光圈先決模式,但每次拍完後,都為了再次確認當下的曝光參數,導致錯失了不少畫面。因此筆者強烈建議,在大致摸熟 fp 後,請務必設想一下自己常拍攝的情境,並針對該情境設定自訂模式。

以下提供數個筆者生活中常用的使用情境,以及其設定細節與解說。

友人家的貓貓,筆者攝。(F2.8、1/125s、ISO 640)

◎【C1 — 光圈先決衍生】
快門
「自動」(最慢 1/125)、光圈「F5.6」、ISO「自動」
「連續對焦」
「多點對焦」、眼部追焦「開啟」、白平衡「日光」

這個組合幾乎在所有的活動紀錄場合都能有不錯的表現,且不容易失焦,特別是在一些場景比較複雜的地方,這個設定下能快速抓到主題的人物表情;如果是在室內光線不足或是想要景深效果的話,只需要斟酌曝光,將光圈加大就好。在這組設定中,建議把後轉盤的十字鍵其一作為對焦模式的切換,在部分臉孔較多、前後景較複雜的情況下能做切換。

另外也建議將 QS 快捷選單最左上的預設位置,設定為「白平衡」選項,若地點轉到建築陰影處、樹陰或是變陰天的話,可以透過 QS 子選單隨手快速切換成不同的白平衡。或是直接將後轉盤的四方向鍵之一設定為白平衡選項。

烏俄戰爭期間位於信義區聲援烏克蘭的群眾活動,筆者攝。(F/2.8、1/500s、ISO 100、-0.3 ev)

◎【C2 — 光圈先決衍生】
快門
「1/125」、光圈「F5.6」、ISO「自動」、白平衡「自動」
「單次對焦」
「中央對焦」、眼部追焦「關閉」

這個組合是為了要避免室內日光燈所造成的斑馬紋效應,特別是在夜間隨手抓拍,快門 1/125s 的速度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場合,即便沒有光學防手震,手也不需特別穩,只要將畫面中心點心對準目標後,輕壓快門、鎖定焦距後再構圖,最後確認畫面才按下快門。

由於預設是關閉眼部追焦且為單次中央對焦,在前段 C1 的場合中,若碰到畫面中有太多臉孔或屢屢對錯焦時,也可以馬上切換成 C2 模式,借此來修正當下的對焦需求。

屏除日光燈可能帶來的斑馬紋效果,室內弱光環境下的畫質銳利度不錯。(F4、1/125s、ISO 6400)

◎【C3 — 手動M模式衍生】
快門
「2 秒」、光圈「F18」、ISO「100」
「手動對焦」
「矩陣測光」、快門延時「2 秒」、白平衡「日光」

這個模式是給光軌、夜間長曝所使用。由於 SIGMA fp 硬體機能限制,並無法拍攝真正的星軌,因此這個設定只需要符合拍攝光軌、市郊、都會區等夜間主題,並且在沒有快門線的狀況下也能設定延時 2 秒快門、最長 30 秒曝光來替代。

然而在使用長曝機能時,電力消耗得會比平常快一些,機身也很容易發熱,雖說筆者也未曾碰過熱當機的狀況,但若是在機身掛了一堆套件影響散熱的話,就很難保證不熱當機囉。

即便沒有光學防手震,手持拍攝夜間主題也能有不錯的表現。(F4、1/125s、ISO 1600)

◎【C4 — 光圈先決衍生】
快門
「1/125」、光圈「F5.6」、ISO「自動」、白平衡「自動」
「自動對焦」
「單次對焦」、「中央對焦」、「眼部對焦」
快門閃黑「開啟」、快速檢視「2 秒」

筆者必須先說明一下這組設定下的背景:由於筆者常常在閉門會議等活動擔任攝影,為了避免快門聲干擾講者,筆者會將快門和對焦的聲音通通關掉,這都多虧了 SIGMA fp 電子快門的特性(嘿嘿可別拿來做壞事唷);有時筆者走在路上,一些有趣的路人反應或是親子互動也是筆者拍攝的對象,不過快門聲通常會引起對方的注意,也就失去了捕捉後續動作的機會了。

再加上為了能在短時間內連拍,但又不想用連續快門,筆者是直接將拍攝後預覽照片兩秒鐘(閃黑)的功能關掉的,因此,我這台相機在拍攝當下,從一開始輕按對焦、按下快門、直到最後完成拍攝,一連串動作都是沒有任何聲響也沒有任何提示的,這會讓經手這台相機的人、特別是沒有單眼拍攝經驗的人無所適從。

台大校園景色,筆者攝。(F2.8、1/1,000s、ISO 100、內建 Forest Green)

這組特別設定的拍攝模式就是專門給「當朋友家人強烈要求你也得進來一起合照」時,交給活動導遊、餐廳店員或是好心路人用的模式!因為筆者個人的特殊使用習慣,已經不止一次讓店員拿著相機困擾了半天,為求讓不認識的人拿自己的相機時也能順利拍攝,於是才有了這組拍照設定。

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不直接在自訂模式中設定有對焦聲音、有快門聲音就好了呢?這樣別人用的時候才會知道嘛!我們在前段有提到,自訂模式中只有「藍色標籤(SHOOT)曝光參數」可以獨立儲存設定,但由於音量設定是在黃色標籤上,因此一但開啟後就全模式通用,直接變成了有聲相機,在工作與日常合照的情境交錯下,為了省去反覆開啟和關閉聲音的繁瑣流程,我選擇繼續將全機靜音,並多設定一個拍攝後快門閃黑來應付這種合照場合。

遇雨/耐用程度

經歷一年多的使用,目前筆者的 SIGMA fp 上常駐的配置是:
1. 木製握把「SmallRig — HPS2675」(外加網拍買的手工編織繩)
2. SIGMA 28–70mm F/2.8 DG DN C
3. EasyCover 鏡頭保護套/環

筆者的 SIGMA fp 目前裝配,整組重量為 1,023 公克。(筆者攝/Sony ILCE-7SM2)

因為筆者我比較懶,覺得相機就是要方便隨時拿出來拍,而且不能重到無法每天攜帶,否則買來只是放在家裡,那就失去買單眼的初衷了;因此,我的相機鏡頭是沒有裝保護蓋的,只有裝突出鏡頭前端的橡膠保護套,並裝了一個便宜的保護鏡而已(無濾鏡功能),為的就是能隨時從我的側背包中取出、隨時拍下眼前的美景,同時又能最基本的防止鏡頭前端或是鏡面遭到撞擊。

這一年操下來,也沒有特別去除濕、沒有定時去清潔(都是好幾個月想到才稍微清一下),不是一直住在外出用包包裡,不然就是出門時拿在手裡吹風曬太陽、有下雨就拿在手上也沒特別去遮雨,直到日前送去給 SIGMA 代理商清潔之前,都沒有出過什麼問題。考量到我手上這台 fp 最初也是從別人手上過繼的二手品,加上筆者懶散的保養習慣,整體來說體質應該還算是頗粗勇的。

烏俄戰爭期間位於信義區聲援烏克蘭的群眾活動,筆者攝。(F2.8、1/800s、ISO 100)

總結

最後小結一下,由於筆者在撰寫這篇心得的當下已有新規版 SIGMA fp L 問世,如果已經是已經決定要買、並且在 SIGMA fp 或 fp L 兩款之間猶豫的讀者,建議可以挑便宜的舊規 fp 就好,因為從網路上看到的新款開箱評測看來,加價攻上 fp L 後的性能進化幅度不如想像中的高,且操作上仍舊受限於 SIGMA fp 的電影機邏輯,且同樣高價位還有他牌更適合的選擇。

且 SIGMA 能拍攝的主題相當有限,也難以勝任一般育兒生活、暴衝毛小孩、公路追焦或是星軌長曝等主題,更多的是偏靜態的商品攝影、街景或人物主題照等。

雖然舊版 fp 還有無法邊用邊充電、滾輪容易誤觸的問題,不過如果是作為擁有一定畫質表現的全幅相機來說,SIGMA fp 的表現和價格區間都相當不俗,作為隨身攜帶的日常機已是綽綽有餘,讓你更沒有重量和體積的負擔、能更加隨心所欲地享受單眼攝影的魅力。

家族旅行,筆者攝於宜蘭冬山。(F5.6、1/125s、ISO 250)

--

--

Mosi
Mosi

Written by Mosi

喜歡拍照、老電玩、沒有木耳絲的清麵線,夢想是不用上班。大頭照的白色狗狗是老家養的狗,名字叫小黑。

Responses (1)